〖書摘和心得〗創新是一種態度

    「真正的創新是勇敢選擇沒有別人能做的事。光有點子不夠,還要有做出成果的能力。效法別人,最多只能做到和別人一樣,所以我從不想如何趕上別人,而是要直接超越別人!」

  本書談論了不少創新常見的遭遇與困境,但是這些問題有些是創新者本身的問題,有時候是組織文化的問題。

      越多人接受此概念或是態度,則創新越容易改變環境。當多數的人都擁有此氛圍時,這大概是對岸所講的文化衝動吧。


說實在的每個章節都很有趣,為了不遺漏,以下逐一分享,小弟的愚見

1.想解決問題,先突破框架
這邊提到【給魚或給魚竿】的故事,要看穿問題的本質,不要只解決表像問題。

其中提到為什麼一定要吃魚? 攘我回想到了前幾年美牛事件產生的食安風暴,那時候徵詢了一些同事為何不改吃其他肉類,發現反應最為激烈的同事,是對牛肉視為主食的A君。

一位自認對佛法有見地的學者,拜訪南泉禪師,。南泉禪師一句話也不說,就只是倒茶給他喝,但任憑茶杯溢滿了水還是不肯停手。

這位學者看了很久,實在忍不住說: 滿了,裝不進啦!別再倒,別再倒了。

禪師輕聲說: 你的胸中一切也都溢滿,我的佛法已經加不進了。 這位學者不禁為禪師的話所震撼:一句話就將自己的自滿自傲道破。

其實對於問題的看法,最困難的不是學習其他角度,而是拋棄自身擁有的舊有思維。

2.給總統的一堂課
網路造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改變、溝通方式的改變,若只是把網路當成一個媒體來操作,那就註定失敗。

這是很棒的觀念分享,網路是一種溝通工具,但也不全然是。但是純粹把它當作媒體的思維操作,很容易進入思維的誤區,最後事倍功半,或事與願違。

不只是網路,很多的財金或政策工具亦如是,真實的世界不是模擬遊戲,隨便幾個指令就能得到預期的效果。經濟問題,並不一定只有經濟政策或工具才能解決,跳脫各自為政,自掃門前雪的思維吧,認真各位為民服務的官員們。

3.沒有框架的員工,遇到不設限的公司
我們的教育系統從來不鼓勵學生去挑戰課本上的東西,導致大部分人的做事及思考邏輯,是依循需求,然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。

這一篇故事是分享作者在google中突破框架,跳過ATX標準的故事。這個是企業本身有能力做,卻一直沒有做的事情,裡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,他們害怕零件損毀之後,沒人做給他們客製化的零件,這個是不了解供應商的處境和想法,如此的大單不怕找不到人幫你做。

除了看透問題的本質之外,還須了解自己企業本身的能力,以及真正影響生存的環境(供應商)。並且主角有權力動用企業資源,做出一個示範樣本,這是非常值得借鏡且大膽的創新。

4.習慣:讓人無法創新的罪惡淵藪
「習慣」保護我們免於危險,提升做事效率。但是如果對這種作法不知所以,就應該再去檢視他的原由,不要再做那隻執著傳統的猴子。

5.隱含假設:控制你思考方向的寄生蟲
我們必須釐清隱含假設,在正確的假設下重新制定政策,才能得到支持。

這讓我想到 No Game No Life中的迷題,主角詢問他拿出的那一副包含一張鬼排的完整樸克牌中,抽出黑桃A的機率有多大,一般人的大都不加思索的說五十三分之一。但是,出乎意料的是主角確說答案是百分之百,因為那是一副未開封的新牌,黑桃Ace是第一張。

會得到錯誤的答案,這就是大家都隱含假設樸克牌是洗過的,沒有再確認真實的狀況所致。

6.標準與制度:限制和僵化改變
標準或制度是讓個人或公司一開始有賴以遵循的規則,但也需要隨著時間及時勢的推移而有所變革。就像習武時,「招式」是比較快的入門方法,不過,悟透「劍意」,才能不讓對手事先針對你的招式進行破解,幫助你贏得勝利。

作者分享,他進入台達電時,如何給高層上了一個震撼教育和突破組織的框架,這也凸顯了大多企業思想上的問題。

7.上下文、環境關係與現實限制
現實中,財力、人力、時間、空間,處處是限制,其中最難突破及改變的,就是「觀念」。技術上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,困難的卻是如何讓大家改變並接受這個觀念。

這邊也舉了魔鬼氈在伺服器的創新,這也是極致觀察環境之後,依自己的需求特化產品的結果。

8.你創的是哪一種新?
創新可以是技術上、流程上、服務創新,甚至是商業模式的創新。一個成功的事業常常是多種創新的結合,不要天真地以為只要有一個小發明,就可以成功立業。

說的很好,從點子到賺錢還是有不少差距,多加觀察學習以及思考,是利用創新來創業的必要條件。

9.漸進式創新:點子可以是偷來的
「好的藝術家複製,偉大的藝術家偷竊」。抄襲之後,要有改進的地方,才可以說是抄襲式的創新。

這邊講了通訊軟體當例子,抄襲也就算了,但是沒有改進別人的缺點或是新增自己的強項或特點,這種程度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太大的競爭力。

10.跳躍式創新:毋須天翻地覆的大幅創新
跳躍式創新經常是來自對一個現象的長久觀察,發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,經由一個較大的改變來扭轉。

這邊作者分享了Google網頁排序的演算法、以及拍賣方式中的「次高暗標」。這邊提到經濟學家威廉。維克理 (William Vickrey)的貢獻,非常有意思。

11.破壞式創新帶來重大變革
破壞式創新是指一個創新出現之後,會對本來存在的一個或多個行業造成重大打擊。

這邊作者分享了柯達沒有正確了解市場而失敗, iTune可以只買一首歌的創新。

12.以服務創新,解決技術創新之不足
人生以服務為目的,很多創新不需要技術上的改革,也能帶起革命。

這邊作者舉了台達電子在印度的例子,改變商業模式,從賣設備變成提供服務,經常能為陷入瓶頸的產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。

13.「集結眾人智慧」的創新
不管是以前大家愛問的谷歌大神,還是現在大家愛問的臉書大神,都是眾人的智慧。
就像google 使用大數據來翻譯,小米也利用社群幫忙找到真正的需求,額不盲目生產(有訂單才生產)

14.沒有大創新,也是能賺錢
創新有時可以從一些很簡單的小需求裡去尋求。或在小市場找到獨占的商機,製造門檻,一則因為市場大小的限制,讓別人去競爭的動機沒那麼高;再者,因為利潤只屬合理,沒有出現經濟學所說的超額利潤,就不會吸引競爭者進入市場。

15.先把高手雇進來
好的人才難尋,常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找得到。人才被網羅進來後,自然會自己找尋或發展出可以執行的工作。所以要先把高手找進來,在有需要的時候就有可用之兵,而不是有需求時才去找人。成功企業不看學歷,只看能力,也要懂得培養一個讓高手有機生長的環境,最後,還要懂得交棒,才能永續經營。

這邊舉了google的作風當例子,當有很多人贊成你的想法時,就會加入你共同執行,所以作者把軟體設計工作放掉而去做硬體設計。作者最後都把工作交棒了,回台做下一件他喜歡的事。

16.「人才是企業資產」不是口號
面談、給頭銜、核薪、休假、訂目標、打考績……,很多企業打著「人才是企業資產」的口號,卻在人事制度上僵化,導致高手找不到,人才留不住。考績應該採取三百六十度的評量方式;目標應該由所有人來訂定;面試時,不要預設問題的標準答案;頭銜是利於做事,別捨不得給;出了錯,要先找出是否為體制問題。

寫得真棒,這個是對於現存體制的衝擊,檢討以及改變體制,才會是符合環境改變,健康長壽的組織

17.機會成本,才是公司最大的成本
企業不要只聚焦在傳統的成本上,「機會成本」才是最大成本,當你把獲利最大化,傳統的成本再怎麼高都算不了什麼。所以,要發展福利制度,讓員工心無旁騖地工作,不要為了省一些辦公支出,而去限制東、限制西,剝奪了一個員工可能會產生創造公司營收的創新想法,這才是最浪費成本的事情。

這個寫的太讚了,機會成本最小化,才是企業真正應該作的cost down,而不是在那邊只作表象的cost down。這邊也舉了台達電子的董事長於2008金融海嘯不裁員的作法,當景氣循環回來的時候,比對手多接了一倍的單。

把機會成本算上去了之後還會賺得項目,才是值得投資的。而員工福利的最終目的,就是減少機會成本。

18.教育改革,不需要犧牲白老鼠
作者分享小改變,可影響,例如教學框架的改變,教學態度的改變,甚至是微學分。

小弟我並不像作者般的天賦異稟,可以超出群體的期待,改變大眾,這部份的意見,吾與作者相左。話說考試引導教學,中國人還是不容易跳不離封建時代的科舉思維,君不見一堆人擠公務員窄門,想著一人得到雞犬升天的舊思維。如此思維是體制制約,要改體制從小方面下手無太大的效果。

19.競爭,不是只要有創新就夠了
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,要仔細核算效益,多方考量遊戲規則。事先的布局必須做出長遠的規劃,先考慮到對手料想不到的致勝關鍵。

這邊除了了解市場之外,作者還希望大家了解法律,或看穿對手的需求,甚至是擬定企業競爭的策略。

20.別讓直覺誤導你
有了點子之後,不光是要評估技術,也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評估可行性。

作者舉例了統計學的重要性,如果誤用了產生【生存者偏差】反而會遠離目標。

21.從創新到成功,這漫長的路
把主意變成生意,還要擁有優勢,你有技術、資料、使用者、人脈及供應鏈嗎?如果沒有競爭優勢,再好的點子也只是一個夢。

22.突破溝通的框架
創新之後,就要把成果用在事業上。能以一己之力來建立一個大事業的情形是不存在的,一定要有夥伴的加入,還要有貴人相助;也就是說,你要能說服別人。

不能突破框架,就不能創新;思考制度或規則,不要盲從;【三思而後不行】,要三次思考為什麼不行。全面思考,不要考慮情勢表面上是什麼,該做就去做。

如果目前的處境不容許做大改變,那麼就多累積資本,多交朋友,多學新知識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海外券商Firstrade開戶步驟+中國信託匯款到Firstrade心得分享

[PSP]命運之輪 金手指

【心得筆記】FooPlot | 線上數學函數繪圖器